融合创新,让课程思政润物无声
——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观察
把握教育规律,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植入心田,是高校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资料图)
如何在专业课中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近日,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落下帷幕,来自全省各高校的近2万名教师参加了比赛,他们围绕“如何让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为更好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借鉴。
■ 融合:让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融入教学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点在于“融入”。如何让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参赛的老师们各有秘诀。
“理论教学要与叙事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单纯依靠平铺直叙的理论讲解会造成学生学习枯燥无味,课程没有吸引力。”获得大赛教育艺术组特等奖的河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系教师李阳表示。
李阳承担河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国教育史》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中,教育界历史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往往能够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叙事教学,讲好中国故事。”
他举例说,在讲授先秦教育思想时,可以通过讲述孔子一生的故事,阐释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激励学生以孔子为榜样,努力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文史哲、经管法等文科专业与思政元素的融合相对容易。那么,如何将思政理念融入理工、农医等专业课程中?
获得工学组特等奖的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系副教授谢军有自己的独特办法。
《高电压技术》是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教学过程中以思政目标为牵引,基于课程特点,结合学校与专业特色,通过分析思政目标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耦合关系,来挖掘育人元素。”谢军介绍。
为此,在学校和院系大力支持下,谢军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设计了四个课程思政融入点,即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历史、国家战略与专业历史相融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外绝缘放电特性理论相融合,大国名片特高压工程与绝缘配合理论相融合,职业精神与电力设备检修及实验相融合。为顺利构建上述思政融入点,谢军设计了一系列与课程思政强耦合的教学活动,比如通过工程案例剖析,唤醒电气类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安全意识;通过展示大国名片特高压工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等。
在获得农医组特等奖的河北大学副教授刘莉看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思政的核心意义。
刘莉担任河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的《药理学》教学任务。“在药理学各个章节有很多思政元素,我们将这些散的点串联成线、前后衔接,呈现出一个个专题。例如,中国药理学发展史话专题、全民健康宣传专题、药物的前世今生专题、灵丹妙药与毒药专题等,由点及面共建医学人才培养大思政的教育体系。”刘莉表示。
同时,她还提出,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隐性融合还要与时俱进聚焦热点。“在课程中紧密联系正在发生的时事热点,可以缩短与学生的距离感,使学生在当下、周边发生的实例中获得感悟,体会责任,有所成长。”刘莉说。
■ 创新:让课程思政有“新”更走“心”
课程思政怎样上才能增强亲和力和针对性,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里?参赛老师们有不少好方法。
“谁是凶手?这节课咱们用微分方程来破案。”在给大一学生讲《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这一章节时,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数学教师刘宇,没有硬生生地搬概念、说公式,而是通过创设故事情景沉浸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深入挖掘,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吸收。
课堂教学设计决定课程思政的深度。“要结合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探索高等数学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多个维度将高等数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刘宇表示。
为了上好高等数学课,河北师范大学组建了包括刘宇在内的高等数学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将理论研究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随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从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切入点、思政目标、思政元素四个方面,及时调整团队教学策略及思政库内容。
“思政育人元素走进数学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实效。”刘宇惊喜地发现,近年来,该校高等数学期末考试及格率及良好率均有明显提高。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作用也不断显现,学生们踊跃参加学校团课党课学习,学院的学生班级团支部、学生党支部在学校各项比赛中均有获奖。
课程思政创新还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谢军认为,要改变单纯的讲授式授课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可以通过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分解、任务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主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让课程思政的教学更加精彩。
为此,他建议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视频、音频、弹幕、聊天等功能,采用“案例+讨论”“分享+感悟”“直播+讨论”“直播+测试”等多种教学形式,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教学情景的代入感与还原感,让学生能够切身感知教学过程中的思政要点,实现学生道德品格的升华。
此外,注重实践、知行合一也是课程思政创新的方法之一。
《环境法学》是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面向环境科学专业大三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环境纠纷、处理各种环境案件的实际能力,培育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人才。
“我们将课程思政与课程的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方式相结合,通过建立‘政+行+企+校’模式,带领学生参与政府立法项目、开发行政执法系统、搭建环保管家平台,在课程中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面对真实案件,通过处理具体业务来运用知识,同时体会不同角色的价值立场,体会案件中的思政教育意义。”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副教授杨晓婉介绍。(河北日报记者 陈 华)
标签: